“今天我们共同生活的幸福家园,是东江纵队的革命先烈们用生命守护的!”日前,第四届深港澳青少年“未来之城创想营”开营,青少年们走进深圳坪山区东江纵队纪念馆,聆听华南人民抗日武装英勇斗争史,纷纷驻足感叹。
位于东江流域的坪山区,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广东人民抗日武装的发源地之一和重要战斗区域,也是东江纵队司令员曾生将军的故乡。2000年,坪山区东江纵队纪念馆建成开馆,占地面积约5000平方米,展陈内容包括东江纵队史迹展、前进报社旧址、曾生故居等,成为深圳市乃至广东省的一张闪亮的红色文化名片。
多年来,坪山区东江纵队纪念馆创新开展东纵文化进园区、厂区、社区、校区“文化进四区”活动,将流动的红色文化送到群众身边;持续举行“东纵小小讲解员”“我是东纵讲解员”培训班,传承红色基因,让红色文化浸润心灵。
“广东人民解放的旗帜”
走进坪山区东江纵队纪念馆,映入眼帘的是一幅巨型浮雕,两侧高低起伏呈波浪状,象征着蜿蜒流动的东江水,左边塑造的是东江民众奋起抗击日寇的情景,右边表现了东江纵队英勇杀敌的场面,让人瞬间回到那段热血岁月。
1938年10月,日军进犯广东之际,时任中共香港海员工作委员会书记曾生受党组织委派,带领一批共产党员、进步青年及华侨从香港返回家乡坪山,组建了惠宝人民抗日游击总队。与此同时,东宝惠边人民抗日游击大队在东莞成立。1939年4月、5月两支队伍分别使用了国民党第四战区第四游击纵队第二大队和第三游击纵队新编大队的番号;1940年9月称广东人民抗日游击队,下设第三、第五两个大队;1942年1月称广东人民抗日游击总队。番号几经变更,一直以民众抗日武装的面目出现,但始终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持久抗战。1943年12月2日,根据中共中央指示,在广东人民抗日游击总队的基础上,宣布成立广东人民抗日游击队东江纵队,由曾生任司令员。
据不完全统计,东江纵队对日、伪军作战1400余次,毙伤日、伪6000余人,俘虏、投诚3500余人,建立了总面积约6万平方公里、人口450余万的根据地和游击区。东江纵队在艰苦的斗争中,逐步发展壮大为蜚声华南、海内外交誉的一支抗日劲旅,成为“广东人民解放的旗帜”。朱德在党的七大上所作军事报告中,将以东江纵队为主体的华南抗日纵队与八路军、新四军并称为“中国抗战的中流砥柱”。
为了纪念这段历史,东江纵队老战士提议在曾生故乡建东江纵队纪念馆,以民间捐资和政府资助方式筹集资金,并于2000年建成开馆,成为广东最早建成的东纵主题纪念馆。
距离纪念馆不到10公里,一座典型的客家围屋布局规整,雕梁画栋间尽显匠心独运。这里是水源世居,是1942年初营救文化名人的接待站旧址。坪山区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相关负责人介绍,近年来坪山区修复“水源世居”,在此基础上授牌为“东江纵队纪念馆·水源世居”,助力传承红色基因、赓续红色血脉。
如今,坪山区东江纵队纪念馆被列为中国华侨国际文化交流基地、广东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广东省反腐倡廉教育基地、广东省国防教育基地、深圳市中共党史教育基地等,不断弘扬革命文化,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推动红色文化“进四区”
不久前,深圳技术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大三学生李同学成了东纵“编外”讲解员。两年前,坪山区东江纵队纪念馆创新打造东纵历史图片流动展项目,走进各园区、厂区、社区、校区,把红色文化送到群众身边,让纪念馆“走”出去,东纵历史“活”起来。目前,活动已举办88期,参观人数近13万人。
“这是一堂行走的思政课。”当时,该项目走进深圳技术大学,吸引了同学们驻足参观。从那以后,李同学对东江纵队那段历史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如今,他化身东纵讲解员,成为红色文化的又一名传播者。
近年来,坪山区不断挖掘、深耕、活化东纵文化,进一步擦亮红色文化名片,努力把红色资源利用好、把红色传统发扬好、把红色基因传承好。
通过深化馆校、馆际合作,面向中小学生群体开展“东纵小小讲解员”培训班,面向大学生及青年教师群体举办“我是东纵讲解员”培训班,让青少年在这段历史中厚植家国情怀,推动东纵红色基因融入血脉、代代相传。
为了让思政教育“实”起来、“动”起来、“活”起来,坪山区东江纵队纪念馆不仅联合坪山中心小学等学校开展“行走的思政课”校外实践活动,还与南方科技大学、深圳技术大学等高等院校开展馆校合作,探索共建“党史学习教育基地”。
此外,坪山区还充分利用馆内大榕树景观,精心打造并开设“大榕树下讲党课”项目,邀请党史和东纵历史专家学者现场授课,增进和加深广大党员对中共党史及东纵历史的学习了解。截至目前,“大榕树下讲党课”已举办51场,参加人数近1530人。
【文物故事】
空中英雄锦旗
1944年2月,美军第十四航空队飞行员克尔中尉驾机轰炸被日军侵占的香港启德机场。空战中,克尔的战机不幸遭到侧击而起火,负伤的克尔弃机跳伞,降落在香港观音山的半山腰,引来了大批日军的搜捕。
当时,一位年仅14岁的东江纵队交通员途经此地,目睹克尔遇险,果断上前营救,迅速将克尔带到观音山外芙蓉别村附近一个山坳里。后来,克尔在东江纵队港九大队队员李兆华等人的帮助下,几经周折,抵达驻扎在坪山的东江纵队司令部进行疗伤。伤愈后,克尔被送回广西桂林美军航空队基地。
因为喜欢画漫画的原因,克尔将整个脱险过程用小纸片画成了四格漫画,跟他的日记一起保存至今。2006年,中方向美国国防大学赠送一组档案复制件,内有克尔的漫画以及他写给东江纵队的感谢信。同年,克尔妻子弥留之际,一再嘱咐两个儿子要为父亲了却感恩心愿,找到当年救助过克尔的恩人。这促使克尔的两个儿子戴维和安迪开启了他们赴中国的寻恩之旅。
经过10次在深圳和香港的寻找,克尔的儿子找到了当年救助过他们父亲的东江纵队战士的后人,并把当年坪山人民送给克尔的锦旗复印件回赠给坪山东江纵队纪念馆,以示友谊长存。
曾生故居旧址
在坪山东江纵队纪念馆大门前面,有一座颇具沧桑感的客家古围屋。这座有一两百年以上历史的老房子,现在是石灰陂村曾氏祠堂,其正门上“石灰陂”几个大字,是曾生将军题写的。
曾生故居位于坪山区东江纵队纪念馆广场东南侧,系其祖上于清乾隆二十三年(1759年)所建,为两层砖木结构的客家民居式楼房建筑。1910年12月,曾生在此出生。
走进老屋的第二进大门,迎面竖着一块上书烫金大字的木屏风,写着“将军宗府”字样。接着,在这进大门上,则高悬着一块特大的“军属光荣”匾额,旁边还用小字写着“曾生同志于一九三八年十月建军”字样。
“当年曾生就是卖掉家里几亩祖田,用来养部队抗日的!”坪山区石灰陂村曾氏族长曾马权介绍说。据悉,曾生早期为了保障抗日游击队的给养,不惜将自己家的留下来的几亩地都卖掉了。对于农民的儿子曾生来说,他不会不知道土地的重要性,可是他为了抗击外侮,打走日本鬼子,毅然决然地将祖田卖掉。
曾生故居原址位于现在的东纵路。1993年下半年,坪葵公路(现东纵路)拓宽工程用地,经过曾生将军同意,拆除其原祖居,保存原材料。2000年东江纵队纪念馆建成,为纪念曾生将军,在前进报社旧址旁边按照原祖居模样,用原祖居材料重新修建此故居。该故居为砖木结构,占地面积约180平方米,共两层,一楼为厨房、堂屋,二楼是卧室。
作为坪山区东江纵队纪念馆的重要组成部分,曾生故居目前保存完好,故居内陈列着曾生将军回故乡时与亲人相聚的照片和曾生将军使用过的物品。
【开栏语】
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南方日报、南方+客户端联合省委党史研究室推出“抗战文物里的故事”栏目,深入走访省内抗战相关纪念馆、陈列馆、遗址等,挖掘馆藏文物、史料背后故事,在新时代继承和弘扬伟大抗战精神,汇聚起众志成城、强国强军强大意志力量,敬请垂注。
撰文 黄诗妤 通讯员 何飞彪
统筹 祁雷 杜玮淦 尚黎阳
明道配资-明道配资官网-实盘配资开户-股票配资交流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